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平遥县,古城始建于周宣王时期(前827~782年),距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秦朝郡县制实施后,此地初名平陶县,北魏时期更名为平遥县。明朝初期为抵御外族侵扰修建高墙保护城郭,历经明清两代的修缮后古城风貌大体延续至今。
平遥古城区面积约为2.25平方公里,城墙高约12米,总长度6163米,城内仍住有近万原住民。上世纪80年代,在文化遗产保护者阮仪三教授的努力下,平遥古城幸免于“被改造”的命运。按照阮教授提出的“新旧分开、确保老城、开发新区”的规划方法,平遥古城古代与现代建筑、古迹和现代设施各成一体,既保护了历史遗迹,又满足了人民生活发展的需要,使得千年古城焕发出新的生机。

历经千年沧桑的平遥古城,与云南丽江古城、四川阆中古城、安徽歙县古城并称为中国现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也是我国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古县城之一(另一座为云南丽江古城)。城内有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0处,其中国家级19处,完整保存古民居达448处。2015年7月13日,平遥古城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点。
这个位于晋中的城镇在我国近代经济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晋中一带商业繁荣,平遥古城便成为商业中心和金融重镇,这里同时也是晋商的发祥地之一。清朝早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镖局成为商业贸易中的热门行业,镖局押运行业的兴盛侧面反映出平遥一代经贸的繁荣。
19世纪中期,发源于此的票号业逐渐取代了传统走镖运送的货币流通方式。据记载,平遥内的票号行一度占全国总数的近一半。梁启超曾这样说过:“山西票号业曾一度执中国金融界之牛耳,并影响了中国金融业近一个世纪”,可见晋地商贸之发达。经济的繁荣赋予这座古城与众不同的历史发展脉络,形成独特的晋中风情文化。
平遥古城内建筑大多为砖窑混合、四合院形式。窑洞式的建筑,具有冬暖夏凉、古朴醇厚的特征,和鲜明的北方建筑特色,也是该地区建筑文化的标识。而平遥古城内的四合院在形制上具有东西窄、南北长的特征,房屋深纵感突出。这种窄长紧凑的建筑形式,不仅为了适应当地气候,相传也有“聚财“的风水文化之意。
平遥古城为典型的轴线形城池建筑,城内的交通脉络由纵横交错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平遥县衙位于古城中心,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县衙。城隍庙位于县衙东侧,与县衙署东西对称,明太祖时期下令各地必需要建城隍庙,以求“阴阳各司其职”,这种官神对称的建筑设置也是古代“人神共治”思想的体现。南大街为平遥古城的“中轴线”,街道两旁老字号与传统名店铺林立,是一条繁华的传统商业街。北大街北起拱极门,南通西大街。东大街一带则集中有五道庙、火神庙、清虚观、关帝庙等一众寺庙建筑。西大街,西起下西门(凤仪门)、东和南大街北端相交,与东大街呈一条笔直贯通的主街。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就诞生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