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文化旅游网欢迎您!欢迎, 手机网站|购物车|收藏本页|联系我们

资讯热线:029-84510053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研学 » 未来科技 » 正文

后观光时代:全球视野下的“山地旅游+科技”发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0-15  浏览次数:5373
核心提示:从卫星鸟瞰地球,山脉和河流构筑成了大地的基本形态。人与山,通过登临实现了彼此沟通、天人合一。大诗人李白曾有诗文云,脚着
       从卫星鸟瞰地球,山脉和河流构筑成了大地的基本形态。人与山,通过登临实现了彼此沟通、天人合一。

大诗人李白曾有诗文云,"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省力的谢公屐代表了当时的流行科技装备。而在今天,科技将为山地旅游者带来什么新的改变,是行业共同关注的问题。

日前,以“新科技时代——世界山地旅游创新发展新机遇”为主题的“2018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年会”在贵阳隆重启幕,聚焦新科技时代山地旅游发展的新机遇、新空间、新模式,探讨“山地旅游+科技”的国际经验、当下成果以及未来可能性。年会吸引了来自世界29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业从业者、观察和研究者出席,堪称世界山地旅游领域的纵论科技+山地的盛典。

 

       后观光时代,山地旅游产业起飞

山地旅游和户外运动的历史源远流长。国外的户外运动最早可追溯到16世纪的欧洲,到十九世纪下半叶,徒步旅行开始盛行,二战后则成为一种大众生活方式。国内,登高、崇山的文化由来已久,而将山地旅游作为产业来发展却是近十多年的事。

 

       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发布“选美中国”——中国最美的地方排行榜,排名第一的大山是西藏南迦巴瓦峰,这份榜单也让贡嘎山、雅鲁藏布大峡谷等西部山川走进了大众旅游者的视野。据文章描述,中国地势分为三个台阶,山川美景(自然风光)多分布在台阶棱线上,正是这些棱线,构成了中国的美景带,吸引着无数勇敢的挑战者、虔诚的修行者。十多年过去了,这本书依然是山地旅游爱好者的经典读本。

随着旅游产业的深入发展和国民旅游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中国进入“后观光时代”,山地旅游逐步走上历史前台,成为旅游业发展新的突破口和增长点。目前,全世界旅游业当中有15%—20%的收入是来自于山地旅游,而山地旅游每年打造的总产值则在1000亿-1400亿美元之间,中国山地占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一,山地旅游资源禀赋优秀,消费市场潜力十分可观。

驴妈妈旅游网发布的《2017山地旅游消费报告》显示,2017年预定山地旅游游客同比增长了70%;超过40%的游客会选择山地观光为主的目的地;游客在购买山地旅游景区门票时同时会预订酒店和交通产品,因此山地旅游的客单价较高,平均在1500元左右,高于多数其他类型的主题旅游产品。

在国际上,山地旅游也向中国等新兴市场迁移。欧美地区山地旅游虽起步早、发展相对成熟,但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近年出现部分山地旅游细分领域低景气的状况。以滑雪运动为例,在全球范围内,滑雪行业增长陷入停滞甚至缓慢下滑,西方传统滑雪国家的人口特征变化和起亚休闲旅游产业的竞争,对滑雪业冲击巨大。而在中国,随着2022年冬奥会的筹备,以及不断增长的滑雪爱好者,这个市场的增长潜力无疑是巨大的。

崛起的山地旅游族,带来了全新的旅游观念和消费形态,催动了产业的腾飞。可以说,中国已成为山地旅游的重要供给者,也是山地旅游重要的消费市场。未来数年,中国将逐步完成从山地资源大国向山地旅游者优选目的地的转换,发展成常态化、规范化、国际化的山地旅游大产业,必将在世界山地旅游产业中占据重要席位。

山地旅游+科技,打造高品质生活

作为后起之秀,中国山地旅游产业发展,具备了全球视野、实践经验和当代科技三大优势。

在视野和经验方面,欧美、尼泊尔等国在山地旅游开发经营、相关服务配套方面,均有诸多可借鉴之处,国际山地旅游联盟等组织也在积极推动国际交流合作。

由中国发起成立的国际山地旅游联盟,汇聚了来自世界五大洲29个国家和地区共142个团体和个人,作为全球第一个以山地旅游为主题定位的国际组织,“保护山地资源、传承山地文明、发展山地经济、造福山地民众”是其宗旨。联盟致力于山地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促进旅游业的国际交往和业务合作,总结推广发展山地旅游的成功经验,促进山地经济繁荣,推动山地和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国际山地旅游联盟是旅游全球化时代和山地旅游转型期的新生儿,凭借其独特的、极具特色的理念和价值观,它必将成为这个新时代全球山地旅游发展的弄潮儿。


 

 




在科技方面,中国作为全球互联网科技的创新中心之一,深谙科技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之道。科技是山地旅游发展的加速器,从交通工具(直升机、索道等),到游客服务系统、大数据服务平台,再到户外装备、智能硬件,为山地旅游带来全面提升,让许多原先属于特种旅游的项目也能为大众旅游者所享受;科技也是一个稳定器,帮助中国山地旅游实现平稳、快速、可持续的发展。

我们从两个指标来看待山地旅游发展的效率和水平,一个是景区“承载力”,一个是游客“体验感”。

在山地旅游运营管理方面,承载力设定是一个关键点。一般所指的“承载力”,是为了预防规模化人口进入山地和工程修建,对生态平衡造成破坏。以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国家公园为例,其严格保护自然景色、野生动物、地形地貌、历史遗迹,对游客数量进行严格控制,公园里没有水坝,没有住宿设施,为避免过多的私人汽车开进公园,国家还提供“穿梭”游览车,由当地人兼职司机与导游。

中国山地旅游景区在承载力设计上有许多可资利用的新技术。合理的承载力,并不是简单的人流管控。中国传统的名山大川需要通过大数据等科技手段进行人流控制和合理疏导,尤其是在节假日高峰时段。而在一些奇秀景区,利用自然背景,融合高科技互动形式,打造创新性的旅游景观和体验项目,改变传统的“大修大建”式的旅游经营套路,也是科技为山地旅游发展所带来的好处。

从游客“体验感”角度看,相比传统的观光游,山地旅行更加注重互动性以及安全性。

在旅游社交和互动体验方面,中国在不断探索中也积累了。各类拍照分享、直播、短视频平台,已成为中国年轻人旅游社交的重要出口。中国无人机制造商大疆正在推进“无人机+旅行”的概念,与国内外符合条件的景区开展合作,帮助游客捕捉和记录美好瞬间。

在游客服务和便利性方面,原国家旅游局与高德地图共同推出“全国全域旅游全息信息服务系统”,通过信息融合和资源整合,为游客提供包含假日出游预测、景区介绍及评价、厕所导航等服务设施及投诉咨询等服务,形成有效的旅游需求总入口。

在旅行安全方面,“徒步者天堂”尼泊尔的经验可供参考。2008年,尼泊尔启用徒步游客信息管理系统(简称TIMS)。游客出发前往徒步前需办理TIMS卡,当发生自然灾害和其他意外,TIMS卡登记信息可为搜寻和救援提供协助,也便于官方了解游客数量、来源,作为政府决策参考。与此同时,沿途客栈还设有徒步者行踪记录本,作为TIMS的补充。目前,国内许多省份的游客大数据平台正在建设和试运行中。不少景区在大数据应用旅游安全管理方面举得了长足进步。

更为重要的是,“山地旅游+科技”的组合,让我们看到了新的科技伦理:科技不是征服自然的武器,而是保护自然、传播文化的工具。立足资源禀赋,顺应天时地利,有可为有不可为,成就“天人合一”,这不仅是国际社会山地旅游产业发展的普遍规则,也是中国发展山地旅游的必然路径。

 
关键词: 陕西文化旅游网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